为什么中俄关系达到了新高度
自古以来,中国作为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国家,常常出现海陆无法兼顾的情况,“海防”与“塞防”一直是我国战略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明朝以前,历代统治者的重心都在陆上的边塞,而从明朝中后期倭寇不断骚扰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直到 1840 年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我国开始注重海防。近代以来我国爆发的危机中,侵略者几乎都是以海洋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而在当时,中国国内动荡不安,一盘散沙,自然没有能力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而在当下,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让我国路上防卫压力大幅减轻,能够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海上力量的发展。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如此,不用像以往一样警惕的注视着东西方的一举一动,能够将全部精力用于应对西方的打压与制裁。 中俄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将海权国家的力量挤出亚欧大陆自然是陆权国家共同的第一选择,而作为海洋强国的美国,自然也明白只有将势力渗透到亚欧大陆, 逐步瓦解陆权国家的合作,才能在大洋的另一端完成控制世界的美好愿望。在美国综合实力远远超过中俄的情况下,两国抱团取暖也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因而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俄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提高到了“上不封顶“的新高度。然而在这之后,俄罗斯就发起了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让刚刚达到新高度的中俄关系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可以说这是俄罗斯一次以攻代守的”预防性军事行动“,希望以此遏制北约东扩的步伐。原本俄罗斯打算采用一贯的斩首行动加之以大纵深突破战术一鼓作气拿下基辅,再现布拉格之春的终结。但是由于战争初期的种种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使得战争进程远远超出俄罗斯的预料,到目前为止,战前定下的让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目标依旧没有完全实现。随着战争越拖越久,双方妥协的空间也在变得越来越小,再考虑到西方在舆论方面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俄罗斯陷入全面的政治经济孤立与极限制裁也在情理之中。而北溪 2 管道被炸毁使得俄欧之间能源领域的合作彻底破裂,目前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占到了 gdp 的 40%以上,失去了欧洲这样重要的合作伙伴对于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可以说在这之后,俄罗斯不再有闪转腾挪的空间,对中国的依赖性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中国也在美国人咄咄逼人的压迫下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硬的姿态,虽然这两个欧亚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国家没有以结盟的形式来对抗西方的进攻态势,但是两国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上不封顶“的两国关系已经向美国表明了中俄两国的态度。
习近平访俄
2023 年 3 月 20 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众所周知,在外交领域,外事访问的顺序是至关重要的,往往领导人就职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就是最为重视的国家。而在此时,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成立,就将俄罗斯作为第一个国事访问的对象,体现了我国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
即使俄罗斯再衰败,依然是中美俄欧四个一级势力中的一员,欧盟已经被美国渗透的千疮百孔,即使中欧在经济方面有所合作,那也只是在有限的领域,未来欧盟更可能的还是完全倒向美国。只有拉住俄罗斯,才能大致保持力量相对的平衡。即使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他的角色依然很重要。德国与日本为什么无法挑战西方,缺少稳定的大后方是关键所在,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能让一个国家在遭遇打击后迅速补血,从而不需要像日本德国那样赌国运。中国虽然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不足,且大多靠海外进口,极容易被美国卡断,工业机器再强大,没有能源也是无法运转的,我们需要一个能源源上的大后方,来保证中国的工业潜能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此时的中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可靠的选择。
中俄能源合作的必然性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绕能源、军工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对俄罗斯采取极端经济制裁举措,并引起俄罗斯采取对应的反制措施。俄罗斯作为当前全球的重要油气出口国,其与西方在能源领域的博弈引发了全球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和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国际能源的供给、消费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和美西方围绕能源的博弈不断升级,石油卢布结算令、扎波罗热核电站争夺、北溪管道泄漏事件以及 2022 年 9 月以来对乌克兰乌电力基础设施的打击等,加剧了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影响。
就俄罗斯而言,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995 年以来,能源出口在俄罗斯总出口的比例逐年升高,俄政府预算收入的 54%、外汇收入的 45%来自能源产业,政府制定年度预算时首先要考虑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走势。由此可见,能源出口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从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未来走向来看,能源仍然是体现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
俄罗斯必须加快能源出口多元化,积极开拓出口渠道。从进口国来看,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在考虑尽可能摆脱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欧盟多国为实现对俄能源“脱钩”目标出台了 REPowerEU 计划,计划从节约能源、能源供应多样化、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三方面着手,5 年内投资超过 200 亿欧元,在 2030 年之前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从俄罗斯的出口国方面看,俄罗斯必将加大能源出口的渠道,其中就是与亚洲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中国则是最切合其现实需求的国家。
对中国而言,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掣肘,相比于大多数西方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或缓慢下降趋势,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双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仍有一定上升空间;而国内产能已经远远落后于需求,根据中石化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预测到2025年,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43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5100亿立方米,国内产能大约只能满足不到一半。
由此来看,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谈判中,中国等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市场或许将获得更多主动权。
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中国作为油气高度依赖进口的全球最大能源贸易输入国和能源低碳发展的积极倡导国家,上述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能源新格局变化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步伐。考虑到能源转型是兼顾安全、经济、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渐进过程,中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的情况也将长期存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各个维度对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能源市场也确实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供给来源。
中国作为目前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了 70% 和 40% 以上,而煤炭则相对较低。从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来看,各国占比相对均衡,但其中约 60% 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通道;管道天然气主要集中在中亚通道, LNG 中澳大利亚占比较高;煤炭则来自俄罗斯、印尼和蒙古等国家。虽然随着永暑礁、美济礁的建成,马六甲困局已经可以说是被破解,而中亚目前也相对稳定,但是并不代表着我国能源问题就高枕无忧了,中国庞大的能源进口需求叠加对单一进口渠道的过度依赖,会放大意外事件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影响,一旦西方对中国油气领域采取极限制裁措施,中国在海外油气资源获取、油气进口通道安全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考验。相比中东而言,俄罗斯的地理优势明显。俄罗斯的资源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随着俄罗斯远东港口的不断开放,中俄能源运输距离大大缩短,能源运输的成本和风险也会大幅降低。
中俄关系的发展对于全球地缘政治影响深远,全面合作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能源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油气进口国,如今的局势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所要做的依旧是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国际正义,为推动世界秩序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